新中国70年,荆楚大地上崛起了一批令国人骄傲的中华新地标: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世界第一大坝——三峡大坝,缓解北方用水难题的世界壮举——南水北调工程……
助力经济,造福民生。这些地标性工程、项目,重构区域甚至全国经济、地理格局,成为新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中的一个个物理标志和精神标记,而为荆楚人民所自豪。
忆峥嵘岁月,只争今朝。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兵分多路,采访这些工程项目的参与者,重温那段难忘的历史,回望时代的宏伟巨变,记录新中国的日新月异。
今起,推出“中华大地上的荆楚地标”系列报道,献礼新中国70华诞。
【地标名片】
武汉长江大桥
87岁的刘长元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站在阳台上凝望车轮滚滚的武汉长江大桥。
老人一辈子参建了30多座大桥,心中最不舍的还是这座万里长江第一桥。从中铁大桥局退休前,刘长元特意买了一套毗邻长江的房子。
62年过去了,打通中国南北大通道的“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依然巍然挺立,每天通行火车约300趟、汽车约10万辆。
尽管眼下长江上已建起了140余座大桥,但每次走过武汉长江大桥,刘长元由衷地自豪:看,领跑世界的中国桥梁从这里出发、闪亮的“中国桥”新名片从这里起步。
一项技术创新,缩短工期两年
找出当年建设的资料图和老照片,刘长元的思绪一下回到了1955年。“当时,我刚刚大学毕业,分配到铁道部大桥工程局(中铁大桥局前身),参与武汉长江大桥桥墩建设。”老人清晰地记得,当时,长江两岸汇集了来自五湖四海、操着不同口音的数万名建设者,虽然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劳动强度很大,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因长江上无桥,数千年来中国南北交通在此阻隔。清末起,京汉、粤汉铁路的火车开到长江边,不得不停下以轮船摆渡。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刚走出战争的新中国百废俱兴,迫切需要打通南北运输大通道,重建中国经济;武汉三镇被长江、汉江阻隔,人民出行非常不便,也迫切需要一条过江通道。
在浩浩长江上建桥,这是亘古未有的壮举。武汉长江大桥项目,被纳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和苏联援华156个项目之一。
经过5年筹备,1955年9月,承担着国家使命的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开工。大桥设计为8个桥墩,是工程建设最难的部分,刘长元有幸与全国桥梁精英和苏联专家一起,共同建设桥墩。
刘长元回忆,根据初步设计,桥墩建设采用世界桥梁建设惯用的气压沉箱基础,工人要到40米水深的江中作业,每次只能作业15分钟,不仅工期慢,对人的身体伤害也非常大。后来,在苏联专家西林的建议下,改为管柱钻孔基础。“这是一项全新的技术,在国际上是最先进的施工方法。”刘长元介绍,其原理是将空心管柱打入河床岩面,钻孔后注入混凝土,然后在表面上修筑承台及墩身,这样改水下施工为陆地施工,效率和安全水平大大提升。在苏联专家和中国桥梁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原计划4年零1个月完工的武汉长江大桥,实际仅用2年1个月便建成。
中铁大桥局相关人士表示,这种工艺工法被掌握后,很快应用到南京长江大桥等一批桥梁建设上,并且不断完善、改进、创新,用于建设难度更大的跨江、跨海大桥。
众诚桥检车租赁桥检车租赁是由经营机电设备几十年的自身人士进行投资和管理。用友一支经营管理好,基本素质高的成熟队伍。规格齐全,有多年的租赁经验。欢迎前来咨询桥检车出租,桥检车租赁,桥检车租赁专业靠谱。
服务热线:189-8613-2255 陈经理